在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”的基调背景下,业强监管态势依旧在延续。
截至6月20日15:00,据北京商报记者,各地银保监局、银保监分局已经针对业违规乱象开出超100张罚单,合计罚没金额超2800万元。
受罚对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业金融机构,包括国有大行、股份行、城商行、农商行,以及农村合作社。
处罚事由中贷款、业务违规、内控失效成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。
6月平均每日开7张罚单
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,截至6月20日15:00,银监系统已经对银行业违规乱象开出110张罚单,平均每个开出7张罚单,合计罚没金额共2819万元。
6月20日,大连银保监局一口气开出3张罚单,分别对大连市分行、大连青泥洼桥支行以及大连分行相关责任人做出行政处罚。
其中大连市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,导致个人贷款流入,被大连银保监局罚款30万元;大连青泥洼桥支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导致性物业贷款被挪用,以贷还贷、以贷还息,被大连银保监局罚款20万元。
具体到每个工作日来看,6月4日各级银保监机构开出了总额994万元、总数高达38张的罚单,这也是6月以来单日开出罚单数量和合计罚没金额最高的一天。
其中,各地银保监局共披露罚单25张,合计罚款858万元;各地银保监分局共披露罚单13张,合计罚款136万元。
从处罚金额来看,目前6月银监系统公示的110张罚单中,百万元级别的罚单有4张,分别是浙江监管局、山西银保监局、嘉兴监管分局、宁德监管分局开具的罚单,罚没金额分别为170万元、480万元、150万元、100万元,受罚机构为杭州分行、太原分行、嘉兴银行南湖支行、福安支行。
从6月银监系统处罚的对象来看,受罚对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,包括国有大行、股份行、城商行、农商行以及农村合作信用社。
从地区上来看,河南、浙江、云南、甘肃和山东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成受罚“重灾区”。
贷款违规乱象成监管“重灾区”
伴随着2019年开年银保监会出台的一系列银行业监管文件,整治银行业违规乱象的工作已推入更深层面。
从6月银监系统开出的107张罚单处罚事由来看,个人贷款“三查”严重失职,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;以虚假存单质押违规发放贷款;内部控制薄弱,业务不规范,违规同业乱象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。
山西银保监局官网6月18日披露一则关于太原分行的处罚,该行因贷款用途不合规、理财业务不规范等问题,被山西银保监局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》第四十六条、第四十七条、第四十八条规定,合计罚款480万元。
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,“涉房”罚单也出现在了百万元罚单中,6月14日,宁德银保监分局开出的一张罚单显示,福安支行因向未竣工验收的用房发放商业用房贷款、向未封顶的住房发放个人住房贷款,被宁德银保监分局合计罚款100万元。
除了理财业务、贷款业务违规外,内控也是银行被罚的主因。
6月6日,银保监会共公布了19份行政处罚信息和1份处罚决定书送达公告,分别由贵港监管分局、宜昌监管分局、荆门监管分局、南通监管分局和随州监管分局做出。
其中,“对员工以资金入股审查不严;未达到资质要求,违规投资高风险;个人贷款用途管控不严;未落实放款条件而发放贷款;贷前调查不尽职向不符合要求的借款人发放贷”被反复提及。
在这19份行政处罚中,11人被处以警告,1人被取消高级三年,19份罚单共计罚款220万元。
从上述罚单中可以看到,金融监管部门严惩行业乱象、严控金融风险的决心。
严监管下把握力度节奏是要点
2019年下半年,银监系统对银行业乱象整治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,以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,进一步深化改革。
对监管未来的基调,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分析认为,监管将把重心从文件制定逐步转移到措施落地。
通过实施各类具体的监管措施,加大对违规的处罚,对肃整行业起到相当作用。
从近期一系列措施能够观察到,央行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支持意图明显。
未来监管亦会延续差异化的监管风格,乱象处罚上大小银行一视同仁,政策呵护上向中小银行有条件倾斜。
“从严监管下,把握力度节奏是要点。
”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看来,从监管内容看,将继续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,、同业投资、支付业务、交叉金融产品等将进一步得到规范。
从监管对象看,坚持“两手抓”方针,一手抓正规金融机构,一手抓非持牌机构。
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做到金融监管全覆盖,不留死角和空白点,减少风险隐患滋生,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。
对于金融机构,一方面要求继续回归服务的本源,加快资管业务和产品转型;另一方面要求完善风险管理体系,提升综合风控能力。
要强化监管力度,弥补我国金融监管领域中的短板,让监管真正长出牙齿,实现监管的“严紧硬”;要引导金融业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,真正回归本源、专注主业,提升防风险的内生动力,实现健康稳健发展。
总之,要通过从严、从紧监管,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。
(文章来源:北京商报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今日财经网一天7张罚单银行贷款违规成“重灾区”
